<p id="zv1z1"><strike id="zv1z1"></strike></p>
<track id="zv1z1"></track>

<noframes id="zv1z1">

          當前位置:首頁 >字畫收藏百科 > 書畫新聞 > 正文

          著名劇作家、書法家錢法成:傳承千古家訓

          時間:2019-10-24 17:59來源:99字畫網作者:翰廬點擊:

          本文來源:中國紀檢監察報

          錢法成生于1932年,浙江嵊縣人。著名劇作家、書法家,吳越錢氏第35世后裔,杭州錢镠研究會會長,曾任中國劇協理事、浙江省文化廳廳長。與魏峨合作創作了越劇《胭脂》、紹劇《于謙》。其創作的戲曲電視連續劇《大義夫人》獲全國“飛天獎”一等獎。

          錢氏家族,被稱為“千年名門望族、兩浙第一世家”,我們熟知的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、中國力學之父錢偉長和中國原子彈之父錢三強,均出自這個家族。此外,當代國內外僅科學院院士以上的錢氏名人就有一百多位,分布于世界五十多個國家。據考證他們均是吳越國王錢镠的后嗣。

          近日,本報專訪了著名劇作家、書法家,杭州錢镠研究會會長,吳越錢氏第35世后裔錢法成,聽他講述《錢氏家訓》及自己的家風故事。

          問:近代以來,錢氏家族出的人才遍布于世界各地,橫跨各界各領域。錢氏家族人才輩出的原因是不是可以追溯至錢王?能不能給我們講講他的故事?

          錢法成:錢武肅王割據統治江浙一帶后,其管理多有明智可取之處,這為錢王家訓的世代傳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

          一方面,錢王始終主張,江浙是中原政權的一部分,他讓子子孫孫都記住,要順勢中原,不搞獨立,江浙因此免于戰亂;另一方面,他努力建設一方,保境安民修筑海塘,到日本、朝鮮和南洋,積極開展外貿,大興通商,讓老百姓富起來。

          當時五代十國,有國家寫信來,“我們已經獨立,已經稱王了,你也稱王”,錢王說這個主張就等于把我放到火堆上烤,所以他不稱王;還有看相的說,如果把西湖填了做皇宮,吳越國的基業可以一千年,錢王就告訴他,世上沒有一千年的朝代,西湖不能填。

          還有明智的一點,就是錢王約束自己的王室子孫,要他們讀書。他很重視家族的讀書問題。

          錢王自己很勤勉,睡覺不用枕頭,用個圓的木頭,保持警醒,不讓自己睡得很死很沉。床前搬一塊板,上面撒個灰,想到要做什么事情就隨時在上面記下來。他對子孫要求也高,子孫遵照他的囑咐,把三樣東西準備好:第一,做好全國人的戶口簿,即花名冊;第二,做好軍隊戰士的花名冊;第三,登記好庫里面存的錢。這三樣東西,交給了北宋開國的皇帝趙匡胤,實現了和平統一。

          錢王對當時整個局勢的貢獻,使得江南很完整,沒有被破壞。從宋朝開始,明、清,歷代皇帝都把唐朝給錢镠的《金書鐵券》借去看,并模仿《金書鐵券》獎勵自己的功臣,同時歷代的主政者也對錢氏家族較為照顧,錢氏后來出了比較多的人才,不少人是文官、文學家或是學者。

          問:作為錢氏第35世后裔,您覺得《錢氏家訓》對家族的開枝散葉、不斷發展壯大有什么重要意義?

          錢法成:《錢氏家訓》是錢氏后人根據錢王遺訓整理補充而來。結合今天的形勢,把它分成了四個部分:個人、家庭、社會、國家。這樣就把古老的家訓和今天的社會聯系起來了。

          家訓的文字簡短好記,現在臨安每次錢王的祭祀活動,都有人來表演錢氏家訓。聽說有好幾個小學的小學生都會背,這樣來宣傳錢氏家訓,大家容易接受。

          錢氏后裔中還有很多熱心的人,看到有其他后人不遵照家訓做事,不遵照社會公德來做事,就會寫信去提醒他,批評他。這樣就逐步形成了一種相互監督勉勵的風氣。也正因為這樣,錢王祭祀活動多了一個文化傳承的內容,多了一個道德教育的內容。

          問:您覺得《錢氏家訓》對您產生了怎樣的影響?

          錢法成:從小父親就告訴我們“是錢王的后代”。雖是農民之家,但淳樸的家風還是傳了下來。

          重讀書的家訓也一直傳承了下來。家里有兄弟姐妹四個,我是老大,解放前讀了師范,老二剛解放就到蘇聯留學,老三解放后參加了公安,老四是妹妹,她從小做童養媳出去,后來家里把她贖回來叫她上醫科大學。

          讀書對一個人很重要。讀書明理,不但有知識,而且懂道理。妹妹做了童養媳以后,就不太有機會讀書了,所以三兄弟一有能力就把她贖回來,送她去讀書。

          這個在家訓里面有,“子孫雖愚,詩書需讀”,笨的人要讀書,聰明的人也要讀書,所以錢氏后裔出的讀書人比較多。

          對國家的責任感也影響著我們。我的父母曾傾盡家里所有財務,挑了一擔銀元,捐給國家買飛機大炮。父母的行為也直接影響了我們,讓我們覺得作為錢王的后裔,在關鍵時候應該做得更好。

          問:平時您對子女是如何教育的呢?

          錢法成:我有兩個兒子。我一直支持他們參加錢镠研究活動和祭祖儀式,讓他們感受錢氏家族和家風。同時,我也希望用自己的行動來影響他們。1979年開始,我擔任了浙江省廳一級的領導,好幾十年,我對自己的言行一直特別注意。

          比如單位幾次給我分配房子,我都拒絕了。我想著在老地方住著就好,機會讓給人家。所以這么多年,我一直住在一間40平方米的房子里,當時有個外省的教授來看我,一連講了3個“不相信”,不相信我這個級別怎么住這么小的地方。其實房子什么的都是小事情,能擁有健康的身體,能到老了都不斷地學習、工作,才是大事情。

          我的大兒子,做了20多年的中層領導。我就教育他,得失機遇、職務升遷要看得淡,做人做事要干凈,這種大的方面一定要注意,如果這方面出事的話,那是害了自己和家人一輩子?,F在大兒子也退了,受我影響學學字、學學畫。

          問:您長期在領導崗位,同時又是劇作家、書法家,能不能跟我們分享一下為官從政和修身做人的心得?

          錢法成:我在單位時,有三個原則:一是開會講短話。領導講話翻來覆去講,大家容易疲勞。我講話可能講得很輕,但你聽得慎重一點,很可能這個講話有批評的,你自己領會。我一般不發脾氣。

          二是在位期間戒煙。我抽煙抽了幾十年,當領導以后開始戒煙。領導抽煙,就有人送煙。我干脆就把煙戒了,別人也送不進來了。

          三是在位期間不創作。最近我寫了一個劇叫《兩袖清風》,但在擔任省文化廳廳長期間,我明確表示不寫戲,要寫得等退下來。當領導的時候推出一個戲很容易,像文化廳廳長要推出一個戲下面都愿意,甚至都不用自己寫,只需掛個名,人家來寫,就是所謂的合作。

          問: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下《兩袖清風》講的什么故事?

          錢法成:1961年,因工作任務我寫過一個名為《于謙》的劇本。當時主要寫的是他如何英勇抗戰的事跡。但也是從那部戲開始,我真正了解到于謙的生平和為人。他從小就有三個特點,一是不怕鬼、不信邪,二是年少有為是個神童,三是個性正直、剛烈。我想他之所以不怕鬼,也是因為心中充滿正氣吧。為官以后,他勤廉為民,曾在河南、山西做兩省巡撫長達19年,愛民敬民,讓人敬佩,《兩袖清風》寫的就是這19年間的事情。

          于謙還寫過一首《入京詩》:絹帕蘑菇與線香,本資民用反為殃;清風兩袖朝天去,免得閭閻話短長。當時太監王振開始掌權。每逢朝會期間,晉見王振的人都會送東西。而于謙從不。有人勸他,“您不肯送金銀財寶,難道不能帶點土產去?”于謙甩甩兩只袖子說:“只有清風。”于謙就是這樣一個正氣凜然的人。

          問:您怎么看現在的八項規定?

          錢法成:這個太好了!

          當領導其實是一個高危的職務。如果當官當得耳根子軟了,就很容易被“攻陷”。不過我們那個年代的送禮風、吃喝風還沒這樣,送禮還是少數。我不喝酒,有送煙的,我就把煙戒掉了。而且我們那個年代,有時公家吃飯都自己掏錢,只有招待外賓是公家出錢。到后來演變成一些人用公款大吃大喝,我感覺是接受不了這種現象,所以不正之風一定要糾正。

          記得60年前,我們去北京出演《十五貫》,在國務院紫光閣吃過一次午餐,印象非常深刻,那是跟周總理一起吃的。當時因為是進京演出,有兩百多人開一個會,中午吃飯每人發6只鍋貼,周總理也參加了,搪瓷盤子里面也是6只鍋貼。

          問: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種特有的家國情懷,您認為,家風建設對于我們政風、黨風、社風、民風有什么意義?

          錢法成:中國傳統文化歷來有家國情懷。黨風、黨紀、黨的教育、道德教育也是從中國傳統文化里面汲取、提煉出來的,所以它們有相通的地方。

          家風、家規中,除了封建落后的糟粕要剔除以外,其他好的都可以吸收。比方說有些家風、家規里面,過去有些富貴貧賤的傳統觀念、封建意識要去掉,但是好的東西,比如規矩意識、修身用權,它是中華傳統道德的精髓,跟無產階級先鋒隊的性質等都是有關聯的。 

          我們提倡好的家風,實際上也是我們黨的傳統、黨的教育的一部分。如果一些家族有光榮的歷史,有好的家風的話,對他本人也增加了一種社會責任感。比如孔子家族的人,就會時刻聯想,2500多年前,孔夫子是怎么教育子子孫孫的。所以我覺得一些有名的家族,他們的后代自己能感覺到多一種責任、多一種約束,又能夠把自己祖宗的傳統美德和提升社會的道德素養聯系起來,是非常有好處的。(錢瓊飛 陳麗莎)

          原載:99字畫網(轉載需以鏈接方式注明出處,以及本聲明)
          分享到:
          字畫商城 | 書畫家 | 字畫百科 | 關于我們 | 聯系我們 | 畫家加盟
          北京翰韻九久文化發展有限公司  ©2009-2018 99zihua.com  版權所有  京ICP備13007747號-1

         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07493號